9月11日至12日,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2-2024级全体本科生共87名,在3名指导老师带领下,走进企业车间与乡村田野,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两大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的足迹,调研首站聚焦高新技术企业,探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湖南密码”。在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学生们走进智能化生产车间,见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企业负责人详解“科技创新如何突破关键材料卡脖子技术”,让大家直观理解“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在海凭医疗、三诺生物、可孚医疗等医疗健康企业,从血糖监测仪器的精准研发到康复医疗设备的人性化设计,学生们看到“科技惠民”的生动实践,也认识到湖南在医疗器械领域“建链、强链、补链”的产业布局。


山河智能作为总书记考察过的企业,其自主创新之路打动同学们。从研发核心技术到打造高端智能装备,企业的突破让同学们深入思考创新驱动对制造业的核心作用,以及思政专业在引导企业担责、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价值。每到一处,学生们都带着问题与企业研发人员、一线工人交流,记录调研笔记、拍摄实践素材,在观察与提问中掌握社会调查技能,也清晰把握了湖南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的发展逻辑。

次日,调研师生走进长沙县开慧村,在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的交融中,解码美丽乡村建设的“幸福密码”。杨开慧故居内,讲解员生动讲述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献身”的感人故事,学生们驻足于珍贵的历史文物前,重温“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革命精神,深刻理解“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

在开慧村村委会,村负责人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介绍开慧村如何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如何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如何完善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学生们看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学生们还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交流农产品种植与销售情况,实地考察村集体产业项目,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更认识到乡村振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

“这堂开学第一课,不是简单的参观打卡,而是‘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实践课堂。”带队教师李盼强表示,“思政专业的同学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关注社会前沿,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参与调研的燕靓颖同学表示受益匪浅:“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比较抽象,这次研学我看到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一下子就理解透彻了。这让我更加明确了思政专业的价值,也激励我努力学习,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两天的行走学习中,同学们在走访中记录、在交流中思考、在复盘中提升,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许多同学表示,这样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对“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等抽象概念有了具体而深刻地理解。院党委书记汪平在考察学生调研时表示,“这样的调研课,对于开阔思政专业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认识关注国家社会前沿非常有帮助,建议以后多开展此类教学活动。”

此次“开学第一课”的探索实践,既是我院落实湖南省“三高四新”省情集体备课活动精神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引导思政专业学生把握社会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探索。通过将课堂搬到车间与田野,在实践中明确了思政专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为新学期的专业学习与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我院还将继续组织有意义的研学活动,助力同学们在实践中成长,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思政人才,让思政专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审:段琼玲;二审:何锡辉;三审:吴争春、童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