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带来一套神秘的“心理”测试题!
(嗯……请原谅不专业的出题人小太阳
其实只有一道题目o(╯□╰)o)
↓
Q:您对自己目前的哪个身份最满意?有什么想说的吗?(温馨提示:此为多选题,要求三选三)
A:a.心理学老师→转话题一
b.心理咨询师→转话题二
c.女儿的母亲→转话题三
—————————————————————————————
a.话题一:心理学老师
问:您在学校教授过哪些课程?其中您最喜欢哪门课程?
答:教授的课程包括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就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另外就是专业基础课程,比如说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马院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以及道德心理学,基本上就是围绕这些课程。
我最喜欢的啊……应该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是因为我心理学的专业背景,我对这个领域还是投入很多。其次你们也知道我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学校里做相应的心理咨询工作。而在工作过程中我会有一种感受,走进咨询室里的同学他们的问题还是相对一般同学来说严重一些。
那这些学生为什么会在学习生活发展中会有这些严重的问题呢,我觉得还是因为他们在这一方面接受的教育以及调节自己心态的技能知识不够。
不是有一句话叫做“上医治未病”吗,大心这门课程是一个普及性的工作,所以我会觉得做这样的一个工作,有利于提升大家心理保健的意识,也可以习得一些知识和技能,这样以后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调整心态、适应环境。这是个事半功倍的事情,所以我挺喜欢这门课程的。
问:很多同学都特别喜欢您的课,也因此喜欢上了心理学这门学科。那您觉得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关键在于什么?
答:可能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吧,就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天天接触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学习一个与专业知识相关又有利于本专业的学科,是会有新鲜感与好奇心的。
另外可能和我的讲课风格、个人特色有些关系,我讲课是比较地进入生活。因为我本科是有教育学的专业背景,也对教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会觉得如果在教育中只教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会觉得在传递信息和知识体系的过程当中你要去开启学生的思考即进入生活,因为在生活里才有真实的感受。
那么结合生活中的疑惑以及课程的理论,学生会认为与他内心的欲求十分吻合从而产生兴趣与共鸣。总的来说夸张一点讲就是讲到你心里去了,他就会跟着你来。
问:您的课会讲很多生活和工作上事例,学生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您觉得这样的共鸣对学生的情绪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吗?
答:如果是我分享的一些心理案例可能会引起情绪状态上的共鸣从而诱发强化了一些负面情绪,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不排除。但是有一点,我在分享这些个案时,我还是会注意到这些问题的结果,重点在于你要如何理性地对待去对待生命中的这些创伤。
我的初衷是试图传递生命的事实与真相,立足于积极心理学,传递一种不能回避问题,不能回避生命的真相的理念。恰巧我们以前的一些教育正是回避了这些问题,以全正面的模式教导学生。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全是正面的,反而不利于学生自身以后遇到挫折时不能应变。
当然我不能保证我一定做到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里我也会反思这个,注意引导方向。
问:我们都知道叶老师你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老师,但也有些同学认为您是一个比较严格的老师,对考试、作业甚至考勤的态度都很严格,那您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个很严格的老师呢?
答:我是一个规则意识很强的人,也可能是对自我要求严格的投射。我认为,给平时分等考试分数是要有依据的,再加上我那时中师师范训练以及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会力争做到做事情有依据。
我从之前教过的学生的反馈来看,发现他们的收获其实是很大的。所以严格要求也是希望学生们可以从中有所获益,但我没有意识到同学们会觉得我这样好严格啊,是不是太严厉了以后要松一点啊。(哈哈)
问: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您觉得应该如何在教学上打出马院的名声,重塑马院的形象?比如说将您的课推出去呢?
答:嗯……我想不应该只推一个老师的课。我也人微言轻,没有什么很大的影响力。而且个人是无法代替集体的,上升的应当是整个马院群体的影响。所以我觉得整个马院老师整体形象能力的推出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说实话我们马院老师进行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工作真的很难。正如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说的话,现在的学生有着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我们马院的老师主要从事于普及性的思政工作,因此学生们对这块课程是有刻板印象的。在这个背景下,保证课程的有趣性,同时还要站稳与党和国家的基本理念保持一致性的立场,真的不容易。
但是我觉得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老师在本身的学术功底上,结合时事和学生的需求,立足于学生将来会进入社会的现实需要的欲求,深入浅出地教授课程,把握好这些点就应该会有比较好的影响了。
b.话题二:心理咨询师
问:叶老师,能谈谈您是如何与心理学结缘的吗?
答:嗯……这件事给我的经验就是要把握自己的兴趣,还有就是梦想一定要有的。我大学毕业的时候保研到当时挤破头的教育学专业,而那时心理学专业只考上了一个学生,所以多了很多指标。此外我从中师就开始接触心理学了,自己也对心理学越来越感兴趣,很想试试。因此抱着“挪出坑放萝卜”的心态,打报告申请批准转到心理学专业。
这件事告诉我们同学们两件事,第一你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第二有机会就去试一试,结果怎么样其实不怎么重要的,重要的是为梦想去努力。
问:您是如何让您的心理咨询的工作与讲课融合的呢?
答:首先两份工作是肯定没有冲突的,反而只有好处。经验性的东西也是有规律的,把平常的咨询与教学工作结合到一起,由此分享经验是可以用活理论的,也是十分具有感染力的。至于时间方面的融合的话,不是有一句话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吗,当你有兴趣的时候去投入就不会觉得累,反而是觉得件很开心的事情。
问:其实我们大多“门外汉”都觉得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还较缺少普通大众的理解。我们同学们都觉得心理学很神奇很重要,但也同时觉得很有距离感。就像刚才叶老师说我们对心理学感兴趣也是因为神秘感,那么可不可以具体再讲述一下原因呢?
答:在生活中你会觉得什么东西很神秘呢,那就是目前没有定论的,没有确切知识体系的,没有清楚的研究结论的东西,你才会觉得很神秘。心理学恰恰就是这样。
第一是大家不了解,而且这个大学科体系里的研究成果是不够的,第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教育里主客二分、确定性知识的思维范式太严重了,大家总觉得任何事物一加一等于二才是科学。可是心理学研究千变万化的心理,开心有N多种开心,伤心也可以分N多种伤心,所以无法给出一个确定性答案 。因此就会反问是这样的吗,这样对吗,这是不是太玄了,如此就会不可避免的神秘化了。
问:那也有很多同学对心理学有深入了解的兴趣,那叶老师能否给一些梦想做心理咨询师的孩子们提些简单的建议呢?
答:我就只说这么一句话啊,如果成功将二级或三级资格证拿到手,也才算是进了门槛。而此后的学习锻炼和体验就是要遵循一万小时法则,即浸泡一万小时。之前在武汉有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学术讨论会。有学习者在会上问有什么快速成长为心理咨询师的捷径,大咖的回答就是一万小时法则。后来那位学习者觉得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于是继续问另一位大咖,得到的回复是一万加一个小时。
这个领域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是随时需要学习与成长的,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走进咨询室的个案是怎么样的。
c.话题三:女儿的母亲
问:我们都知道叶老师您有一位正在读高一的可爱女儿。那您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会不会对您和女儿的相处有什么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答:首先,第一我们咨询室的个案是必须要保密的,所以即便在生活中与家人的互动提到的一些问题,我也只是会讲某一类型的问题,而不会跟我的家人做具体分享的。这是心理咨询师基本的职业伦理操守。
第二,影响是无法回避的,会对孩子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说,孩子初中时,同学们在知道她自己的母亲是心理咨询师后,都是说“啊,你妈妈是心理咨询师啊,那你是个透明人,你死定了!”所以我的孩子一度刻意与我拉远距离。但是呢,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妈妈在同理共情方面是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发自心底地去理解和帮助孩子,孩子就会非常的信任你。像是我女儿比赛前焦虑的话,就会毫不犹豫地找我谈话。(哈哈)任何东西都是双刃剑,我也会尽力避免这些负面的影响。
问:那您会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带到家庭生活中去吗?
答:职业病的问题一般是不会的。当时我们在职业训练时就有“别人不邀请你,你就不要做任何分析”的行规和“熟人之间不可以做咨询”的原则。所以我更不会把职业病带到家庭关系里去。当然,我在看待很多问题时会比较深透,但绝不会去做什么分析而是心里知道便好。做野蛮分析是一个伤人伤己的事,因此我不会做。
问:那您和女儿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老师的感觉?可不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些和女儿有关的有趣故事?
答:我对我女儿更多的不是对学生的一般严厉。虽然说在她小时候我还是比较严厉,但是这主要不是因为我的教师身份而是沿袭我的母亲教养孩子的方式。但是由于后来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幼儿园就开始调节方式了。现在孩子大了比较自律,也越来越值得信赖和尊重,我和她慢慢地有了朋友的味道。有次她跟我说,她和一个退了七名就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学霸同学比自己实在幸福极了(哈哈)!所以现在我和我女儿之间就更像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生活细节的要求方面才会像妈妈一样。
啊……有趣的故事倒是有一个。有一次她很神秘地把我扯到放着各式各样东西的餐桌旁,要我找到她心里正在想的那件物品。我很快的就指出了是橘子,所以她抱着简直不敢相信的心态把阵地转移到了客厅,让我再猜一下这次她想的是什么。当我说出是风扇时,她整个人都讶异极了!哈哈,所以她就一直相信我真的会“读心术”,哪知道她当时的小眼神就暴露了她在看什么物件,她在想些什么。这真是一件现在想来依旧很有趣的事情。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而叶老师却不止为师,更是为母为心理咨询师
她用理论之学的严谨与生活之学的幽默为同学们展开心理学的一片新天地。
她用慈爱与友爱的双手为女儿的成长筑起避风的港湾
她用倾听与理解的耳朵为心灵破碎的人带来生活的希望
不想当好母亲的心理咨询师
不是好的心理学老师。
这就是叶湘虹老师
给叶老师比上一颗最大的心!
最后
感谢叶老师在我们三选三的无赖要求下
依旧热心详尽可爱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