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麓论坛”第九期(意识形态研究专场)在南校区第三教学楼智慧教室召开,本期论坛总召集人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中心胡文根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翔教授、张卫良教授、副院长曹清燕教授、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王秉教授等专家莅临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文根讲师、龚珊讲师、何秋娟讲师携文参会,以论文分享形式介绍意识形态研究创新观点和创新方法。本期“青麓论坛”共吸引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共60余位学术青椒参会。
本期“青麓论坛”第一个环节为院长王翔教授致论坛开幕词。王翔教授指出,“青麓论坛”是面向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专门学术类论坛,至今已召开了九期。前八期论坛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愈发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与愈发强烈的学术爆发力。王翔教授还强调,如果说前八期论坛是1.0版本,那么本期论坛以文会友、团队呈现的形式则是2.0版本,这里不仅有学术“青椒”,也有学术“红椒”,祝愿本期论坛顺利推进,祝福学术青椒学有所成。
本期“青麓论坛”第二个环节为三位青年的学术分享。胡文根讲师带来的演讲主题为《友何益善:中国共产党关于“友善”的意识形态表达》,龚珊讲师带来的演讲主题为《媒介融合:网络意识形态竞争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何秋娟讲师带来的演讲主题为《e带e路:党关于网络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态表达》,他们分别从内容、载体和路径展开意识形态研究议题的陈述。
胡文根讲师提出,“友善”虽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规范,但却一直发散着超越个人的整体主义魅力,这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实践所证实。“友善”可解读为“友何以善”与“何以友善”两个基本维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程中,关于“友善”意识形态表达的方法论。通过梳理具体历史脉络,可发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友善”是通过与敌相对的“友”及与“红”相随的“善”来表达的,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友善”是通过与敌抗争的“友”及由富释义的“善”来表达的,以江泽民与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友善”是通过“左右”之间的“友”及以“和”为要的“善”来表达的,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友善”是通过命运共同的“友”及与德同行的“善”来表达的,它们构成了“友善”意识形态表达的完整谱系。
龚珊讲师指出,媒介融合以提供内容生产与信息分发逻辑介入意识形态竞争,给意识形态竞争带来新变化。激烈性方面,新媒体在意识形态竞争中的孵化助推作用日益明显,意识形态竞争向全息全效全程铺开,算法推荐技术也因为改变了传播的权力秩序成为意识形态竞争的博弈场。隐蔽性方面,消极错误思想与西方社会思潮以迂回的方式存在于网络空间,在公共舆论事件的庞杂叙事版本中隐蔽话语之争,在消费文化的情境化叙事中隐蔽价值渗透,在感性表达的多元价值表象中隐蔽是非判断。媒介融合环境里的意识形态竞争,无论呈现形式还是传播方式,精准都是关键点,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更加精细化。
何秋娟讲师认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上的一项重大创新方略。她强调,如2018年11月9日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圆满落幕,自此乌镇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不仅见证了世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也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演进、成熟和日臻完善。中国互联网建设成功实现了由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过渡,并积极参与全球网络治理,先后提出了捍卫“网络主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等一系列具有中国智慧的互联网建设和治理方案。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进一步阐述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即“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同时,将“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内核运用到互联网建设之中,以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创建平台。学术界将其释义为“互联网经济带和21世纪网上丝绸之路”,即“数字丝路”或者“e带e路”。
本期“青麓论坛”第三个环节为张卫良教授点评且介绍其团队意识形态研究成果。张卫良教授指出,意识形态是一个常讲常新的概念,现阶段没有任何一个获得普遍认可的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所以意识形态研究在任何时期都不落伍。张卫良教授介绍,他的学术团队这些年一直专攻意识形态研究,胡文根、龚珊、何秋娟等三位讲师作为他的学生,能够在讲台上围绕着不同意识形态研究重点侃侃而谈,这是多年严格学术训练和科研积累的结果。诸如,胡文根讲师的博士毕业论文《文化流动谱系中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方略研究》、龚珊讲师的博士毕业论文《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视域下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何秋娟讲师的博士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实践性及其当代中国发展研究》,以及即将毕业薛菁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生产研究》等等,都是值得一读的意识形态研究佳作。
本期“青麓论坛”第四个环节为王秉教授点评且推介其近年来其国家安全学研究成果。王秉教授谈到,参与本次论坛受益匪浅,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事实上是相通的,多突破学科壁垒、跳出学科桎梏来推进科研是极为必要的。王秉教授从大安全格局、跨学科视野、系统安全视角、安全治理指向等四个方面出发,向与会青椒详细说明了其在安全信息与情报学基础理论及应用推广研究、安全文化学与人文基础理论及应用推广研究等两大主攻方向上所作出的一系列学术突破,特别是结合他所主持的安全情报学导论、生物安全情报导论、大数据驱动下情报主导的智慧安全管理方法及其实证研究、数智赋能推动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等国家级社科课题,给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新工科视域。王秉教授还勉励各位学术青椒,建议大家多些学术尝试,把握时代机遇,进行方法创新,建立起自己主学科优势来进行交叉学科研究。
本期“青麓论坛”第五个环节为与会各学术青椒自愿登台进行交流讨论。张蓓、杨镇、李慧君等分别就“学术科研逻辑展开的制图工具和使用”、“友与善之间的关联逻辑与历史呈现”、“学术交叉的困境突围”等问题,与点评专家和主讲青椒进行深度互动。最后,院长王翔教授进行本期论坛总结。王院长强调,“青麓论坛”为青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表达空间,无论是张卫良教授、王秉教授所作的精彩点评和分享,还是三位学术青椒以文会友的学术报告,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学术启示。张卫良教授团队在意识形态领域十余年的深耕细作相当不易,我们晚生后辈需要不断向张卫良教授学习;王秉教授的学术经历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仁要跳出学科来研究学科,只有如此才有学术上的无尽遐想。王院长最后寄语各与会青椒,要奋发有为、谦虚努力,争取早日超越学术青椒身份、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学术红椒、学术能手!
青麓论坛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学术研究、学思互动、教学相长、科研育人。本次论坛的成功有赖于运营团队的通力合作。期待更多青年参与其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青年学术共同体,让青麓论坛成为闪亮的学术名片。
(学术通讯员 胡文根 审核人:曹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