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西南大学黄其洪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专题讲座并指导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

2024-05-19

作者:

西南大学黄其洪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专题讲座并指导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

撰稿:刘占豪

5月9日,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老师应邀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共包含两项内容,分别为5月9日晚由黄其洪教授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开展专题讲座,以及5月10日上午黄教授为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专题指导。

5月9日晚19时,黄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智慧教室408如期开展专题讲座,讲座题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以下简称《1844手稿》)。

从原著文本的行文特点入手,黄教授首先为广大师生分析了《1844手稿》文本试验性特征。在他看来,《1844手稿》的文本试验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在该手稿中对当时多种盛行的理论范式进行了借用与融通。青年黑格尔派理论、费尔巴哈哲学、思辨哲学的辩证法理论等等,一系列当时流行的理论范式在马克思的文本试验性尝试之中,悉数于手稿中登场。然而,这些当时活跃在思想界的理论,却并未能为马克思带来人的真正解放之难题的可靠答案。由此,马克思在《1844手稿》的尝试受挫之后,必然性地萌生了走向科学性批判的坚定理论态度。

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原理概况的角度入手,黄教授为广大师生澄清了马克思心中不同时期有关共产主义社会的期待。黄教授认为,马克思心中的共产主义,绝不是普遍贫穷,普遍短缺,以及因贫穷和短缺而充满“不患寡而患不均”心态的“粗陋的”社会形态。相反,马克思所认为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一定是以对私有财产的充分理解和充分反思为基础的,在富裕社会基础上建成的高度繁荣的社会。黄其洪教授进一步联系现实进行反思,进而认为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普遍走向富裕,以至于到当今时代,我们在走出短缺经济的窘迫之后,集体反思市场和财富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并进而追随中央精神,向往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美好生活,这一过程恰好是与《1844手稿》的逻辑形成跨时空对应的历史。由此,历史与逻辑形成了现实性之上的有机统一。

在黄教授完成讲述后,与谈人刘临达副教授结合讲座内容,给出了关于《1844手稿》的更多思考。刘临达认为,《1844手稿》的文本试验性问题,是“马克思学”的经典问题。在“马克思学”的研究中,一直有关于马克思在《1844手稿》中“借左打右,借右打左”的多种论断。此次黄其洪教授对原著文本的详细拆解,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硕的理解该问题的有力抓手。此外,关于文本试验性的问题,刘临达也另由其他解读方法,为广大师生的进一步研究贡献了启发性提示:在阿尔都塞的“断裂论”解读《1844手稿》的理论努力之中,其实还包含“总问题”的探索,但“总问题”这个提法,能不能转化为“总困惑”,这是我们要继续探讨的;如果“总问题”之中,确实包含“总困惑”,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马克思在《1844手稿》中所意欲捍卫的理论立场问题,是否是其挑选诸多理论范式进行文本试验的内在动机;如果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能够深入到“问题”之后的“困惑”,那么马克思的写作立场,即捍卫工人权益的坚定立场,是否在1844年的巴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与谈人刘临达的发言之后,热心参与本次讲座的师生围绕讲座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现场提问互动,对于师生的提问互动,黄其洪教授依据切实可考的文本依据,一一进行解答。  

在师生互动结束后,讲座进入尾声。胡腾蛟副院长主持本次讲座并进行总结。

5月10日上午9时,黄其洪教授应邀赴学院智慧教室401,对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类项目申报书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

 

一审:李勇图  二审:何锡辉  三审:胡腾蛟、童卡娜  

通讯地址:长沙市麓山南路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410083

党政综合办:0731-88837508

业务办:0731-88879294

学工办:0731-88837976

  • 人才招聘

  • 官方微信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湘ICP备050056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