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报》报道我院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

2021-06-10

作者:


 

(摘自《中南大学报》第608期 2021-05-15 第一版,题为:《党史 “春雨” 润如酥  红色 “嫩芽” 拔节长》)

 

 

育人:思政课堂涤荡红色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曾强调:“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办好思政课堂的重要抓手。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马克思主义学院推陈出新,积极探索把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新途径。

 

    作为宣传红色精神的主阵地,思政课程向来是学生们汲取红色养分的能量站。为守好这个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每月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集众人之长,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抓住关键节点,让思政课更加“有声有色”,成为教师们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集体备课的大门向外打开,引活水润良田。他们请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中心来到学校,跨校开展集体备课,两校专家聚集一堂,围绕“共产党的三大法宝”切磋技艺,互相为课程“会诊把脉”,在交流中学习彼此的课堂法宝。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争春说:“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们的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对原有课程进行‘同课异构’,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使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为了守好课堂之外的思政育人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推出了新招式。常规的教育实践活动容易流于形式,同学们游玩一圈却毫无所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期推出1+3”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每期由1位党员老师和3位学生组成宣讲团,他们踏入革命先辈的故居,置身其中讲述党史故事。

 

    “他们不一定是历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是静止的油画,更不是生冷的数字,但他们是红色故事里的主角,更是那个年代活生生的人。” 新民学会旧址暨蔡和森故居内,3名学生轮番登场。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未来思政教育队伍的主力军提前站上“讲台”,让思政育人成果开枝散叶。

 

    “我的家乡在江西赣州,离我家不远的瑞金,有一口‘红井’……”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1901班的苏榆在公众号上写下家乡的红色故事。文字下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勇为老师点评道,“‘红井’是当年党全心为民的历史见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井水甘冽,无声地给出了答案。”一讲一评之间,学生家乡的红色基因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也浸入了网络育人阵地。

 

    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期发起的100个家乡的党史故事”的线上故事征集活动,倡导同学们收集家乡的红色故事,传承故乡的红色文化基因。

 

为了让党史学习教育适应网络化发展的需求,让党史资源变得时时可学、处处可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还在线上发起 “革命精神与红色基因有何不同”等问题,吸引学生自发去找寻答案,并在查询答案的过程中触类旁通,在交流思考中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原文链接:http://zndxb.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doc_id/3664705.html

通讯地址:长沙市麓山南路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410083

党政综合办:0731-88837508

业务办:0731-88879294

学工办:0731-88837976

  • 人才招聘

  • 官方微信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湘ICP备050056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