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思政课程”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大家谈
——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研讨会暨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部署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0月2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南校区第三教学楼407教室举办课程思政研讨会暨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部署会。学校督导专家张卫良教授、刘明景教授、学院领导王翔院长、吴争春副院长、曹清燕副院长及学院督导专家、教授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学科方向负责人、各教研中心主任、教务办主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任课教师共同参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争春主持。
王翔院长对亲临现场的督导及教师表示欢迎与感谢。他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要实现持续推进,需进一步强化更新课程思政理念,在制度设计上构建好课程思政团队,凝练研究方向;在技术上紧跟信息化时代要求,应用多元化手段更好地呈现课程思政内容。学院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务实的态度、以更加有效的措施,落实好课程思政“三进”,凸显课程思政深度;促进课内思政与课外思政有机融合,拓展课程思政广度;打造学院特色课程,体现课程思政温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
学院督导专家刘新庚、任课教师代表贺才乐、胡晓、刘建亚、王莎分别作课程思政主旨发言。刘新庚认为,加强课程思政能力,有助于培养为民担当、雄才大略的年轻人,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思政专业课程需讲究课程思政,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通过先进思想引领、掌握理论体系、丰富思政元素、加强课程管理、调动课堂氛围等方法提升课程质量,从启发式教学转向研讨式教学。
四位任课教师代表结合课程思政政策大势,从专业课程、网络思政课程、集体备课等方面,分享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实效的经验与思考。几位教师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具备天然的专业优势和深厚的学科基础,思政专业课程要做到“课程融思政”,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有机结合,增强课程吸引力,通过选定权威教材、丰富电子资源、鼓励阅读原著、讲好中国故事、结合现实热点、注重成果输出等多角度、多方面的教育方式,让思政教育更加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实现价值塑造。几位教师提出了跨校区、跨学科、跨专业、跨课程的创新型思政课程备课、教学方式,力求做好思政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美美与共”。
学校本科教学督导专家刘明景、张卫良对学院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肯定,刘明景指出,几位教师政治站位高、专业素养强,发言内容丰富、思路清晰,将宏观与微观、方法与案例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推广性。刘明景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承载着特殊的政治使命,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科学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学院教学应及时跟进,实现理论创新。张卫良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加强,具备与其他学院结合的能力与指导的基础。两位督导专家提出建议,希望教师们主动把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加强与专业学院教师的沟通,对专业课老师进行课程思政培训与指导,为提升中南大学课程思政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第二阶段,吴争春副院长、曹清燕副院长传达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会议精神。吴争春对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修订要求进行解读与工作部署,强调以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为基础,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推进专业内涵建设;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多模式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曹清燕从研究生培养方案总体思路、主要问题及改进方案、学位授予标准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方案、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工作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解读与部署,强调培养体系与培养环节的规范性、统一性。此外,曹清燕强调了学位授予标准修订工作开展的四个要点,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要求。
刘建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前期调研情况进行汇报,调研对象包括用人单位、兄弟院校、授课教师和学生。调研结果显示,建议优化大一、大二专业课程比重,进一步加强论文写作的培训,增加创新能力、前沿理论课程的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刘建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需开阔学生理论视野、时代视野和国际视野,提升实践教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逐步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吸引力、加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课程思政研讨会暨2023版人才培方案修订工作部署会圆满结束。学院将持续加强重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持续创新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方位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育人体系。
撰稿:刘之湄 审核:吴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