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教研中心与湖南大学“原理”教研部联合备课
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我院原理教研中心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部于11月10日下午举办联合备课会。本次联合备课会的主题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由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部主任刘近副教授主持。
第一个环节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融入‘原理’教学”进行学术报告与讨论。
中南大学胡栋材副教授作了题为“从马克思的时间观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报告。他追溯了马克思时间观的形成过程,并指出马克思时间观的要义在于以实践为中心超越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二元论倾向,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简言之,马克思的时间观是一种主客合一的生存论意义上的时间观,与资本主义以获取剩余劳动时间为目的的时间观在生存论意义上的缺场有着本质区别,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时间维度上的生存论意义。
湖南大学夏泽宏副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报告。他从融入的合法性、可行性、方法论三个层面展开,指出完成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的主力军是当代大学青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作为知识嵌入教学,更要注重价值渗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使命和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中南大学胡文根老师作了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原理’课教学”的报告。他从意识形态话语破与立的角度,高度肯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提法的战略高度。之所以提“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着眼于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目标,将一个政党文明、国家文明上升到一个世界文明、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建构的自主权的历史主动性。其背后彰显了共产党人以“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打破“西方文明中心论”在意识形态领域话语霸权,为解放全人类不断探索新道路的使命担当,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他建议可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原理课程中“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等章节的教学中去。
三位老师主讲完毕后,与会老师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原理教学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刘近副教授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成功的话语转换,有利于破除美国优先论。刘莉萍教授则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到底新在哪里?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延续还是新时代的伟大创造?如何使此种新形态被西方所认同等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备课会的讨论推向了高潮。
第二个环节是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进行学术报告与讨论。
湖南大学刘红玉副教授作了题为“数字科技时代的‘原理’课问题链式教学”的报告。她把数字科技融入“原理”课程中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虚拟实践、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等教学内容中,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比如数字是商品吗?数字劳动存不存剥削?为什么党的二十大要把经济的着眼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她用数字科技赋能“原理”教学,为我们做了一堂用问题意识引领教学示范课。
中南大学何秋娟老师作了“数字经济与‘原理’课教学”的报告。她结合数字经济来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劳动价值论,提出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要讲清楚物质依然是世界的本原,劳动依然是价值的源泉,澄清学生的“数据崇拜”、“万物源于比特”、“唯流量主义”等误区,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是物质在信息时代的存在方式,流量不是价值的来源,更不等同于价值本身。
她们二位发言后,与会老师们对数字科技、数字经济融入原理课教学十分感兴趣。围绕着比特币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湖南大学曾广波教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他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提出来的,他问到“个性化的经济是不是计划经济?数字赋能、数字科技能够精准的捕捉到每个人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个性化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是否是计划经济”。与会老师们表示个性化的需求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只有在市场经济中个性化的需求才能得到体现,但也要认识到大数据再厉害,也无法捕捉到人类每时每刻的需求,因为人是有意识的高级动物,上一秒和下一秒想的都不一样,我们要教导学生理性对待大数据,不能陷入“数据崇拜”的误区。
最后,湖南大学刘近副教授对本次两校集体备课会作总结。他强调本次备课会是一次成功的备课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我们仍然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回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应该紧跟时代,释疑解惑,理论越彻底,学生才能越信服。老师们精彩的讨论如同一场头脑风暴,收益良多。
(通讯员:徐艳兰 杨愉 审核:吴争春 胡文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