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栋材老师在《周易研究》2025年第4期发表《两种“新唯物论”:从马克思到张岱年》一文。文章指出,马克思通过批判抽象之物、异化之物以及物化问题,形成有关“大写的物”“大写的人”的科学见解,最终确立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学说,这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李大钊、张申府等的影响下,张岱年通过对马克思“新唯物论”和中国传统气论的现代诠释,提出具有其自身特点及中国特色的“新唯物论”,从学术思想上助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从马克思到张岱年,两种“新唯物论”各有胜意,共同义旨在于通过思想分析和把握时代问题,致力于变革现实,实现对“物”的规律认识以及“人”的自由解放。随着社会、时代发展及实践要求变化,加强对这两种“新唯物论”的互动互释,对于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学理化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哲学物论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