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

2018-11-14

作者:张卫良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也日益紧密。这种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网络信息承载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网络信息传播可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价值传播、网络互动平台可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需要、网络技术特征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网络作为当代最具有革命性的科技成果之一,正在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新载体,它以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价值传播,网络互动平台更好地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的需要,网络的技术特性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最佳效果,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日趋紧密。

一、网络信息承载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如开会、谈话、理论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精神文明创建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教育者正是借助这些载体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并与之双向互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就是通过网络,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

在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承载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多媒体技术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二是网络的超大信息量,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三是极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将教育信息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四是人们有意识提供的或无意识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可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而不能有效地传播给受教育者;五是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先进的或落后的、健康的或颓废的信息都可在网上传输,并已超越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

通过网络这一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大批大学生网民在网络获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单单只作用于大学生网民,还作用于教职工等广大人群,并对其它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构成一种补充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从而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二、网络信息传播可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价值传播

从传播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定的社会信息传播现象和活动,是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行为和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传播,是教育者运用网络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和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如果能被受教育者所接收并接受,那么他们之间就出现了信息共享,即教育者对信息的独享变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享。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递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使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过程。

较之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价值传播非常有利。一是其吸引力更大。网络将多媒体信息集为一体,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二是其感染力更强。网络提供的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立体动画及仿真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对人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三是快捷性更高。网络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可在任何一个终端,随时高效获取知识和信息。四是开放性更广。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大范围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环境,促使他们关心世界、关注社会、了解和认识自我,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趋于成熟和完善。

但网络也带来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国内外敌对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意识地把网络作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新手段。借助网络论坛、聊天室、虚拟社会、新闻跟帖等多种方式雇用网络写手,在网上鼓吹西方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攻击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传播政治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大量制造传播不良信息,宣传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诸如此类的信息轰炸,致使有的大学生失去辨别和自制能力,沦为网迷、网虫,形成“网络成瘾”,有的则理想和价值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三、网络互动平台可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需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行为和活动需要互动。这种互动表现在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过程中,即体现在教育者信息的传递和受教育者对此能动的接受,受教育者信息的传递和教育者对此能动的接受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授应当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基础上的思想观念与情感意识的交流过程。

但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较多的是单向灌输的方法,硬性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忽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抑制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受教育者处于从属地位。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互动平台。丰富的网络信息,使大学生冲出了相对封闭的校园天地,进入到一个宽广的五彩缤纷的新世界,使他们知道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新事物,使其主体意识迅速觉醒并不断增强。他们不满足于教育者的灌输,而是积极主动地猎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不断探索人生道路上的心态的困惑,理想的迷惘、感情的失落、精神的求索,与教育者实现着网上网下的良性互动。而且,在网络交往中,无直接利害关系冲突的交往位置,有利于宽松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在思想感情传达上,交往者可以直抒胸臆,不必像日常生活中那样吞吞吐吐,或胆怯害羞,容易达到交往的较深层次。同时,角色还是可以互换的,在浏览网页,选择和吸收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参与者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出现的,而在参与网络各种信息的制作、发布等网络实践活动,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及信息传播出去时,参与者又成为教育者。因此,在网络互动平台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上更具有融洽性,双方都能较好地发挥其主体性。

正因为如此,从现代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主体不仅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教育者往往同时又是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往往又是教育者,是他们双方共同的行为和作用,促成了传播的进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两个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

四、网络技术特征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以及效果的大小,其主要依据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意图实现程度。一是教育者把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作用于受教育者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其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内容构成的变化,这属于认识层面的效果,也就是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二是作用于受教育者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也就是社会主导价值的内化与维护。三是这些变化通过受教育者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的效果,也就是行为范式或行为习惯的养成。

上述三个层面,一、二层面叫“内化”,即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它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三层面叫“外化”,即受教育者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三个层面体现了效果形成的不同阶段,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内化是关键。而高校促进大学生内化的途径和方法离不开为大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教育资料,把教育转化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从网络所显示出来的技术特征来看,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促进大学生内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是网上丰富的共享信息,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二是网络传输的快捷性和交往的隐匿性,有助于迅速、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三是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和交往的互动性,有助于实现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对话交流,有助于把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四是网络传输的超时空性,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此外,网络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有助于多元化观念和全球意识的养成;网络信息传输和更新的快捷性,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效率观念、竞争意识及创新意识;网络交往的自由性和平等性,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活动,在削弱外在约束机制的同时,也有助于人们道德自主意识的提升。这些观念的形成,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加速平衡和谐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徐建军来源:《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5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通讯地址:长沙市麓山南路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410083

党政综合办:0731-88837508

业务办:0731-88879294

学工办:0731-88837976

  • 人才招聘

  • 官方微信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湘ICP备05005659号-1